雜草或野草是自然生態系統中非常頑強的存在。我們在農業生產或園藝過程中,一般都會盡可能地除掉雜草。但是被移除的草並不是簡單地扔掉,而是如果經過適當的堆肥可以製成很好的堆肥。利用雜草施肥即堆肥,是以農作物秸稈、草、樹葉、垃圾等為原料,與人糞、牲畜糞便等進行堆肥製成的有機肥料。其特點是方法簡單,品質好,肥效高,能殺滅病菌和蟲卵。
雜草堆肥的特點:
● 肥效比動物糞便堆肥慢;
● 穩定的微生物多樣性,不易被破壞,減少因元素失衡引起的病害和連作障礙的風險,在這方面其效果優於糞便堆肥;
● 降低農作物發芽失敗的風險;
● 野生草地有頑強的根系,深入滲透後吸收礦質元素回歸大地;
● 適宜的碳氮比,分解平穩;
1. 製作堆肥的材料
製作堆肥的材料按性質大致分為三種:
基礎材料
不易分解的物質,如各種農作物秸稈、雜草、落葉、藤蔓、泥炭、垃圾等。
促進分解物質
一般是富含高溫纖維分解菌的含氮較多的物質,如人糞便、污水、蠶砂、馬糞、羊糞、陳肥、草木灰、石灰等。
吸水性物質
在堆肥過程中加入少量泥炭、細砂和少量過磷酸鈣或磷礦粉,可防止或減少氮素的揮發,提高堆肥肥效。
2. 堆肥前對不同物料的處理
為了加速每種材料的腐爛和分解,在堆肥前應對不同的材料進行處理。
l 垃圾分類,剔除碎玻璃、石塊、瓷磚、塑料等雜物,特別要防止混入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。
l原則上各種堆積物最好粉碎,增加接觸面積有利於分解,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。一般將雜草剪成5-10厘米長。
l 玉米、高粱等吸水率低的硬質、蠟質物料,粉碎後最好用污水或2%的石灰水浸泡,破壞秸稈表面的蠟質,有利於吸水,促進腐爛和分解。
l 水草因含水量過大,應稍微曬乾後再堆放。
3.堆放位置的選擇
堆肥地點應選擇地勢高、背風向陽、靠近水源、便於運輸和使用的地方。為便於運輸和使用,可適當分散堆放地點。堆放地點選好後,平整地面。
4.堆肥中各物質的比例
一般堆放材料的比例為各種農作物秸稈、雜草、落葉等500公斤左右,加入糞尿100-150公斤,水50-100公斤。加水量視原料乾濕程度而定。公斤,或磷礦粉25~30公斤,過磷酸鈣5~8公斤,氮肥4~5公斤。
為加速腐爛,可加入適量的騾糞或陳肥、深溝泥、肥沃的土壤促進腐爛。但土壤不宜過多,以免影響堆肥成熟度和質量。所以農諺說:“草無泥不爛,草無泥不肥”。這充分說明,加入適量的肥土,不僅有吸肥保肥的作用,還有促進有機質分解的作用。
5.堆肥生產
在堆場的通風溝、細土或草坪土上舖一層厚約20厘米的污泥作為地墊吸收滲入的肥料,然後將充分混合處理好的物料逐層堆放,確定。並在每層撒上糞肥和水,然後均勻撒上少量石灰、磷礦粉或其他磷肥。或接種高纖分解菌。各層雜草和尿素或土肥、麥麩調整碳氮比,按需要量添加,保證堆肥質量。
逐層堆疊,直到達到 130-200 厘米的高度。每層厚度一般為30-70厘米。上層要薄,中層和下層要稍厚。每層施糞量和水量宜上層多,下層少,使其順流而下,上下分佈。均勻地。堆疊寬度和堆疊長度取決於材料的數量和操作的難易程度。堆形可以做成饅頭形或其他形狀。堆好後用6-7厘米厚的稀泥、細土、舊塑料薄膜封好,有利於保溫、保水、保肥。
6.堆肥管理
一般堆後3-5天,有機物開始被微生物分解放熱,堆內溫度緩慢上升。7-8天后,堆內溫度明顯升高,達到60-70℃。活性減弱,原料分解不完全。因此,在堆垛期間,應經常檢查堆垛上、中、下部的水分和溫度變化。
我們可以使用堆肥溫度計來檢測堆肥的內部溫度。如果沒有堆肥溫度計,也可以將一根長鐵棒插入堆中,靜置5分鐘!拔出來後,用手試一下。30℃感覺暖,40-50℃左右感覺熱,60℃左右感覺熱。檢查水分,可觀察鐵條插入部分錶面的干濕情況。如果是濕潤狀態,說明水量合適;如果是乾的狀態,說明水太少了,可以在樁頂打個洞,加水。若堆內水分適應通風,堆後頭幾天溫度會逐漸升高,約一周可達到最高。高溫階段不少於3天,10天后逐漸降溫。遇到這種情況,每隔20-25天翻堆一次,外層翻到中間,中間翻到外面,根據需要加入適量尿液重新堆放,促進分解。重新堆放後,再過20-30天,原料接近黑、爛、臭的程度,說明已經腐爛,可以使用,也可以將覆蓋土壓實貯存備用以後使用。
7.堆肥車削
從堆肥開始,翻動頻率應為:
第一次後 7 天;第二次後14天;第三次後21天;第四次後1個月;之後每月一次。注意事項:每次翻堆時應適當加水,將水分調至50-60%。
8、如何判斷堆肥的成熟度
請參閱以下文章:
發佈時間:Aug-11-2022